微信扫一扫
及时获取考试资讯
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老师1V1报考指导
备考推荐→【2024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测+申论) 教材+真题】
备考推荐→【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砖石密卷】
二、言语理解与表达
191. ①由于各个作者对所描绘植物和绘画手法有不同的认识, 所以诸多本草著作中就出现了风格各异的插图, 但准确性欠佳
②植物科学画在中国有过辉煌时期, 中国最早对植物的了解来自农业生产和本草医药的需要
③本草学家把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植物学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 并配以形象图画, 使人们更容易识别和利用植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④为了能在最鲜活的状态下记录物种的模样, 探险队伍中增加了专业画师, 这就有了植物科学画的雏形
⑤那个时期的绘图工具是毛笔, 技法是中国画中的白描
⑥现代意义的植物科学画源自西方, 地理大发现时期, 欧洲贵族, 商人和科学家组成的舰队探索世界, 同时收集动植物标本将以上 6 个句子重新排列, 语序正确的是:
A. ⑥④②①⑤③
B. ②③⑤①⑥④
C. ②⑤①③④⑥
D. ⑥②③①④⑤
【答案】 B
【解析】 第一步, 观察选项特征, 确定首句。 ⑥句介绍现代意义的植物科学画的来源, ②句介绍植物科学画在中国古代的发展状况, 根据时间概念确定②句在前, 排除
A 项和 D 项。
第二步, 观察 B、 C 选项差异, 判断②句后面接③句还是⑤句。 ②句提到了植物科学画与农业以及本草医药的关系, ③句提到了中国的本草学家文字记录中的植物科学画, ⑤句介绍那个时期绘画工具和技法, 相比来讲②③句话题一致, 都在阐述 “本草医药” 和 “植物科学画”, ③句是对②句的举例论证, 两者衔接更紧密, 排除 C 项。
因此, 选择 B 选项。
192. 中星 16 号是我国首颗成功发射的高通量通信卫星。 在这颗通信卫星上, 首次使用了 Ka 频段宽带通信技术。 卫星容量其实就像公路一样, 原来通信卫星的 C 频段以及 Ku 频段最多只能容纳两辆车同时前进, 所能运载的货物 (也就是信息数据) 是有限的, 但是 Ka 频段的卫星容量则要大很多, 它可以同时行驶 10 辆或者更多的汽车。 这项技术的突破,, 特别是在地面通信网络无法覆盖的地区, 以及飞机、 高铁、轮船等交通工具上, 都可以实现宽带通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意味着未来通过通信卫星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宽带上网
B. 预示着我国自主研发技术已打破国外垄断通信的局面
C.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主通信卫星宽带的广泛应用
D. 填补了我国通信卫星在多频段通信技术领域的空白
【答案】 A
【解析】 第一步, 分析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 文段先介绍发射了中星 16 号卫星, 紧接着对卫星所用的 Ka 频段宽带通信技术进行介绍。 通过对比凸显了 Ka 频段宽
带通信技术容量很大的特点, 都能 “同时行驶 10 辆甚至更多的汽车”, 表现这项技术通讯能力极强。 后面 “这项技术的突破……” 是对前文 Ka 频段宽带通信技术的总结评价。 根据 “特别是在地面通信网络无法覆盖的地区, 以及飞机、 高铁、 轮船等交通工具上” 可知, 任何地点都可以实现宽带通信。
第二步, 对比选项。 A 项 “意味着未来通过通讯卫星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上网”, 承接前文新的技术通讯能力极强特点, 也符合后文 “特别是在地面通讯网络无法覆盖地区……都可以实现宽带通信”, 符合语境。
因此, 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 C 项和 D 项: 都没有提到 “任何地点都可以实现宽带通信”, 不能与后文语境相照应。
193. 人口向城市迁移并不一定会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 如果人口流入城市, 却没有优质的就业作为依托, 就会导致城市的贫民窟化。 只有经济结构根据经济发展阶段进行转换, 经济才会增长, 并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收入才会随之增加, 人口才会向城市迁移。 所以,。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B. 人口迁移率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C. 只有调整经济结构, 才能增加城市中的就业机会
D. 城镇化其实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而非前提
【答案】 D
【解析】 第一步, 分析横线处的上文语境。 第一句话提出人口向城市迁移不一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句话用反面论证进一步说明如果人口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进入城市, 会导致贫民窟化。 紧接着提出对策即经济结构发展符合经济规律, 人口才会向城市转移。 文段强调经济增长之后人口才会向城市迁移。第二步, 对比选项。 D 选项与文段的核心话题一致, 作为文段的结论恰当, 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 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 说法过于绝对。 B 项: “人口迁移率是重要指标” 属于无中生有。 C项: 强调经济结构和就业的关系, 与文段核心话题不一致。
194. ① “适度距离” 不单是居住空间上的物理距离, 也是心理上的 “代际距离”
②个性解放、 知识快速更新和年轻一代的经济独立不断冲击着传统家长权威
③当年轻人与父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难以快速趋同时, 保持适度距离是确保良性代际互动的前提
④在社会转型进程中, 中国的家庭结构经历着革命式变迁
⑤有学者提出, 两代人的居住格局应保持 “一碗汤的距离”, 既要让子代和父代有各自的独立空间, 又要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⑥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同一时空并存的环境下, 代际之间的适度空间和社会距离是彼此有效沟通与和谐共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将以上 6 个句子重新排列, 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A. ⑤①③④②⑥
B. ②⑥③④①⑤
C. ④②⑥③⑤①
D. ⑥③⑤④①②
【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 对比选项, 确定首句。 ④句论述的是 “中国的家庭结构经历着革命变迁” 交代一个背景, ②句和⑥句都在论述变迁的具体表现, 所以②句和⑥句不适合做首句, 排除 B 项和 D 项。 ⑤句为观点援引, 也符合首句特征。第二步, 对比 A 项和 C 项, ⑥句论述的是 “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同一时空并存的环境下”, 而③句论述的是 “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难以快速趋同时”, 应该是先并存, 然后在并存的过程中发现难以趋同, 所以⑥应该在③之前, 排除 A 项。因此, 选择 C 选项。
195. 在现实中, 农民工维权时往往面临证据不足、 难以取证的问题。 北京市昌平区法院审理的案件统计数据显示, 在农民工讨薪案件中, 约有 80%的败诉是由于农民工没有相关证据而导致的。 虽然劳动合同、 工资卡、 工资条、 银行转账记录、 考勤表、工作证等资料证明都可以作为农民工被欠薪的证据, 但很多农民工跟着包工头干活仅以现金结账, 而没有留存证据, 再加上部分农民工缺乏证据意识, 也可能导致被欠薪后拿不出足够证据来维权。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 农民工在讨薪过程中遇到的法规问题
B. 培训农民工学会用法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C. 用法规来强制用工单位解决农民工被欠薪问题
D. 用法规来解决农民工被欠薪之后证据不足的问题
【答案】 D
【解析】 第一步, 快速浏览文段, 重点分析尾句, 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 文段先强调了农民工面临因证据不足、 难以取证的维权难问题, 并通过北京昌平的例子论证观点, 最后分析具体原因。 文段为 “总—分” 结构, 强调农民工维权时面临证据不足的问题, 接下来应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二步, 对比选项。 D 项是针对文段问题提出的合理对策。
因此, 选择 D 选项。【拓展】 A 项: 对文段的总结, 而非下文要论述的内容。 B 项: 培训的方式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 且没有提到 “ 证据不足”。 C 项: 主体为 “ 强制用工单位”, 文段主体强调 “农民工”, 主体错误, 且没有提到 “证据不足”。

(编辑:zhoulin01)